党报记者八闽行·蹲点日记|一叶茶、一片林、一座厂的振兴接力
党报记者八闽行·蹲点日记|一叶茶、一片林、一座厂的振兴接力
党报记者八闽行·蹲点日记|一叶茶、一片林、一座厂的振兴接力
《福建日报》2025年(nián)7月3日第01版
盛夏时节,走进光泽县华桥乡吴屯村,满眼山青水绿(shānqīngshuǐlǜ)。农人弯腰插秧,水田(shuǐtián)如镜。
当地人常开玩笑说,这个村里的老太太比家里老头儿(lǎotouer)有钱(yǒuqián)。记者怀着好奇,一探究竟。
“多亏了金友啊!”官兰英奶奶笑着说,“在他(tā)那里采茶,我(wǒ)能攒下很多零花钱。每回儿子问我缺钱没,我都挺直腰杆说不缺!”
隔壁院子,刚清理完鸡窝草的严清玉奶奶,听说有采访,擦着手迎了上来:“老严是我们的‘茶(chá)老板(lǎobǎn)’。采茶(cǎichá)季,我采十几天茶就能挣几千块,附近村的人都抢着来干……”
说话间,66岁的严金友已大步赶来,他热情(rèqíng)地邀请记者登上茶山。
金映(jīnyìng)生态茶园。图源:闽北日报
“1978年,我(wǒ)高考落榜回乡后(hòu),养过鸡鸭牛羊,种过板栗、橘子……1990年,我又在86亩的荒地上(shàng)种了茶树。前后干过20多种营生,因为(yīnwèi)屡战屡败,2000年,我还上了你们《福建日报》头条,这下可出名了。”老严说。
2002年4月,时任福建省省长(shěngzhǎng)的习近平同志到(dào)光泽调研(diàoyán),察看了严金友的茶山、果山,鼓励他安心把茶产业做好,并预祝他“屡战屡胜”。
老严深受鼓舞,他先是关停养牛场,把茶园(cháyuán)面积扩大至300亩。在驻村科技特派员的(de)指导下(xià),他引入优质茶叶品种,打造生态有机茶园,同时,拜师钻研绿、红、白、岩茶的制作技艺,建起茶叶加工厂,从卖(mài)茶青(cháqīng)改为卖茶叶,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,并创立“金映”茶品牌。如今,他的茶园已发展到(dào)1200余亩,10余种茶树郁郁葱葱,2500平方米的加工厂飘出阵阵茶香。
2016年,老严牵头(qiāntóu)成立金映茶业党支部,探索“党组织+企业+贫困户(pínkùnhù)”模式。他揣着政策单页,挨家挨户(āijiāāihù)敲开贫困户的家门:“没项目的人,也能贷5万元(wànyuán)入股,拿分红(fēnhóng)!”他手把手教技术、送种苗,带着16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、百余名(bǎiyúmíng)农户在“金映”生态茶园“淘金”,每年为当地及周边农户发放工资70余万元。自2021年起,吴屯村的村集体年收入稳定在50万元左右。
告别吴屯村的茶山,记者沿福兰线驱车北行约20公里,来到华桥乡园岱村小岩(yán)药谷。青山竹林环抱着田畴,玉米秆如青纱帐般(bān)挺立,层层绿荫(lǜyīn)下,低矮的黄精缀着饱满的种子串。
“刚接手时,这片地上的野草比人还高。”56岁的嘉禾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水明说,他在外打拼20多年后,2014年选择回乡搞林下经济。“之前只是在林下套种黄精(huángjīng),现在(xiànzài),我们摸索出玉米(yùmǐ)和黄精套种的办法,玉米能为黄精遮阴。等玉米采收后,秸秆(jiēgǎn)就地一砍,还能肥田,省下不少(bùshǎo)管理费。”
一旁的村(cūn)党支部书记李晓洁也向记者(jìzhě)算了笔账:“以前种水稻,每亩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,现在粮药套种,玉米(yùmǐ)较水稻多增收500元,黄精每4至5年采收,平均每亩年产值能额外(éwài)增加1.2万元。”
在华桥乡园岱村的小岩药谷粮药套种示范基地,村民们正忙着翻土、打窝、撒种、覆土(fùtǔ)。图源:光泽县融媒体(méitǐ)中心
效益看得见,村民热情(rèqíng)高。高峰时,四五十人齐聚山林田头。
田边,崭新的厂房里,两条黄精加工生产线飞速运转。清洗、蒸煮、晾晒(liàngshài)、包装……改进后的“九蒸九晒”工艺,让(ràng)黄精的清香飘向福州、厦门、上海等地。如今,杨水明的药材(yàocái)种植面积已增至3200亩,惠及更多乡亲,村民人均(rénjūn)年增收2万余元。
领着乡亲们增收的不只有严金友、杨水明这样的乡村能人,在(zài)华桥乡,还有无人不晓的“一只鸡”。在位于(wèiyú)华桥乡华创产业园的华祥(huáxiáng)食品一厂脱骨鸡爪加工车间,数十台自动脱骨设备飞速运转。
据介绍,圣农(shèngnóng)集团与陆恒集团以“龙头带动、乡企共建”模式,为光泽等山区县乡镇(xiànxiāngzhèn)定制建厂方案,从设备定制到产销管理全程帮扶,华祥食品一厂便是其一(qíyī)。
32岁的(de)陈燕娇正专注地检查脱骨鸡爪的品质。曾在广东打工的她,如今和婆婆都在这里上班,每月(měiyuè)能合赚七八千元:“现在工作稳定,朝七晚五,挣钱带娃两不误。在家门口(jiāménkǒu)赚钱,很方便很幸福!”
光泽县华桥乡华祥(xiānghuáxiáng)食品(shípǐn)一厂工人正在操作脱骨鸡爪设备。图源:闽北日报
厂长吴奇是个“95后”,计算机专业毕业的(de)他,如今返乡当厂长,经常泡在车间里。“做食品,品质排(pái)在第一位。”他推了推眼镜说,“我们的员工近百人,八成是本乡的年长乡亲,我就多讲几遍、多巡查(xúnchá)几次,耐心地手把手教。大家劲儿往(wǎng)一处使(shǐ),就能把产品做好(zuòhǎo)!”据他介绍,由于生产标准化,品质有保证,工厂的脱骨鸡爪供不应求。
一叶茶(chá)、一片林、一座厂……乡村带头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,接力串起了乡亲们(xiāngqīnmen)的共富路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